这批外资大牌如同败退的将军在中国批发市场上撤离了战场
外资家电品牌从风光无限到成为回忆:中国三大件舞台上的败走者
文丨华商韬略 刘柏铖
80年代初,男青年谈婚论嫁,自行车、缝纫机、石英表的“三大件”最好齐全。几年之后,三大件变成了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在“新三大件”里,最顶流的当属洋品牌。东芝、三星的电视机,三洋、日立的电冰箱,西门子、松下的洗衣机……但在不知不觉中,这些著名外国品牌,却不再是消费者的首选。
从风光无限到成为回忆,外资家电品牌,在中国市场上何以败走?曾经,他们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标志。但如同一场时尚潮流,一旦过了时,便被新的潮流所取代。
1980年代初期,当松下幸之助带领数百名工人等待日本茨木市工厂的大门时,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与谦虚态度深感动。他愿意倾其所有,全力以赴相助,并在工厂纪念册上题词“中日友好前程似锦”。然而,由于中日建交不久,以及企业间竞争激烈难以协调,这个宏大的计划未能得到广泛响应。
1989年4月27日,松下幸之助去世,但他的遗产仍然影响着中国家电行业。那一年,最大的中日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不仅实现盈利,还轰动整个业界,使得各国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建厂。
成功的一面,是中国人对外国家电品牌的热爱由此开始。优异的工艺、严格的品控、高品质设计,使得松下的彩电一上市,就收获了不菲成绩。巅峰时期的松下一度占据近20%的中国彩电市场份额。而韩国、三星也相继进入中国市场,与日本以外资家电共同争夺市场。
但随着国产家的崛起,如长虹公司掌门人倪润峰发起价格战,用降价拼掉国际品牌优势。这场价格战波及全国61个城市150家商场,让利幅度高达18%-30%,导致本土六十多家电视企业消失,而本土品牌获得了71.1%市场份额,对外资家庭电子产品造成重创。
然而,本土家的追求还远未结束,以学习引进核心技术为师,是本土家的主要路径。此次价格战虽然帮助本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却无法完全替代高端产品和品质信誉,所以依然需要借鉴并超越外资家族才能真正站稳脚跟。在这场不断变化的地缘经济环境中,只有不断学习与创新,本土才能在全球家庭电子产业链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