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董明珠主导的芯片研发需数据驱动成功

缺芯少魂,是中国信息产业的一个痛。尽管这些年来,中国在芯片上取得了进步,但整体上来看,还是严重依赖美国。中兴通讯事件之后,国内掀起了一股造芯热。然而,这种“冲动型”造芯,究竟有多少是实干派呢?这是一个疑问。

12月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中国企业领袖峰会上说:别人做芯片股价飙升,我一讲做芯片股价(格力电器)就跌了,因为我是真做。董明珠说这话,显然是有弦外之音:一些企业并不是真心做芯片,目的是借芯片概念炒作股价,是一种逐利行为。

我们知道,造芯片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需要大量技术人才,需要大量的投入,见效慢,而且成功率低。所有,一般来说,不太多企业投入重金去造芯片,大部分是借助于比如海思这样的先进公司,以此作为自己的竞争优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和生产。

我们知道,小米曾经对高性能手机处理器展开过研究与投资。不过,他们很快放弃了这一努力转而寻求合作伙伴。这也表明,在没有强大的财务支持和专业团队的情况下,即使拥有雄厚的资本背景,也难以独立完成从零到英雄的创业历程。

早期,当华为海思移动通信设备部发布其首款商用处理器时,被市场界限定的为失败者。但经过十余年的坚持不懈、巨额资金投入以及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和培养,现在华为已经成为全球最优秀的移动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其麒麟980处理器甚至打破多项世界纪录,为华为赢得了行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华为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转变,与其对于创新与发展持久性的承诺有关。此外,对于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计较眼前利益,而是注重长远战略的人才进行有效管理也是至关重要。在面临来自股东和部分反对者的压力后,无论如何都要坚守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正是一位伟领导者的品质所在。

为了确保自己的愿景能够实现,即使牺牲个人成就,也愿意付出代价。这一点被证明是在现实生活中非常珍贵。而且,如同他所言,将收入用于提高产品质量或扩大业务范围,而不是分红给股东,这种决策反映出了他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信念。

如果格力的营收目标能够达到,他将赢得雷军设立的大赌局——一个由两家科技公司共同参与、金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赌注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他展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很多公司领导人的决断性,并显示出他不会因为短期经济压力而轻易改变方向的事迹,让人敬佩无比。他提出的2023年营收预测6000亿人民币,以及计划投资500亿人民币进入半导体领域,都充分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勇气。

文/徐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