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航空难搜救全民动员智能ai助力寻找黑匣子国内技术大比拼
知情郎·眼|侃透天下专利事儿
昨日,东航波音737客机MU5735的惨剧震惊了世界。网络上充满了对飞机失事原因的猜测和讨论。官方目前提供的信息是,已发现客机残骸,但遇难者遗体尚未找到,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据报道,飞行数据显示该航班在巡航高度时突然下降,并且速度迅速减慢。
一段网传的监控画面似乎捕捉到了坠毁前飞机的一幕,那是一架飞机以极高角度直线冲向地面,从视频中看来,它似乎并未在空中解体,而是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坠落过程。
东航飞机失事背后的真相,将取决于是否能找到黑匣子——这些电子设备记录了重要信息,是调查事故原因和重建事件流程中的关键依据。一位经验丰富的航空公司机长指出:“根据黑匣子的数据判断虽然不是唯一方法,但它是最准确、最客观的一种方式。”
今天,我们将探索黑匣子的专利故事,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破解事故之谜的关键工具。
01黑匣子之坚固
通常每架商用喷气式飞机都装有两个黑匡子,一个位于驾驶舱内部负责录制话音,对话,一般称为驾驶舱话音记录器(CVR),另一个位于尾部,为电子飛行記錄儀,即飛行数据记录器(FDR),用于记录飞行参数。这两者通过传感器连接到各个机械部件和电子仪表,以便实时收集并存储关键数据,如语音对话、爬升率、速度等。
为了抵御潜在的事故条件,比如撞击、高温烈焰以及水泡爆炸等情况,外壳设计得非常坚固,其保护材料能够承受超过自身3500倍重量级别撞击,在1100℃高温下耐火1小时,同时还能承受2吨压力挤压5分钟,在海水浸泡30天以上不损坏。此外,这些设备可以深入6000米海底环境而不会受到影响。
02黑匡子的历史演变
《解放军报》曾经揭示过关于这项技术历史性的文章。
其起源可追溯至二战初期,当时首次发生了一起军用飞机会员死亡事故后,由于缺乏分析手段,使人们意识到需要一种能够帮助分析原因的手段。1939年法国工程师发明了一种基于照相原理工作的仪器,但是这种设备仅限于试验性质,并无法抗拒严峻环境,也不能应用于实际事故调查;随后英国工程师发明了一款钢丝录制仪,不过同样存在局限性,只适合纪录试验阶段,不适用于真正意义上的灾难调查。
1953年美国洛马公司生产出了第一个具备抗毁功能的大型电气化记忆装置109- C型 飞行数据记忆装置,这使得民用运输大型商业喷气式客车也逐渐配备上了这样的安全防护系统。而澳大利亚工程师大卫·沃伦则设计出既能纪录仪器运行状态又能纪录座舱声音的声音与动作双重记忆系统,这基本上就是现代“黑盒”最初版本。
从此以后,每家主要航空公司几乎都采用橙色涂装作为识别标志,便于搜索与发现现场中的“blackbox”。现在较为常见的是这样一个小巧菠萝大小但存储能力强大的存储单元,可以容纳25小时持续不断的声音与动态跟踪同时还有2小时长时间语音会话所有这些都是过去几十年的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巨大成就之一。